英语学院-英国研究中心-中文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2020北京十月学术论坛·爱尔兰文学专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0年10月30日

    10月25日上午,正值金秋十月重阳节,“2020北京十月学术论坛·爱尔兰文学专场”在腾讯会议线上隆重举办,来自200多名国内学者、本硕博学生以及热爱文学的听众参与本次学术盛会。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冯建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李树春讲师、哈尔滨学院张艳威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淑仪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等专家参与线上会议并相继发言。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师友相聚云端,就爱尔兰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分享。

研讨会由文传院刘燕教授主持,文传院院长助理黄薇薇副教授致辞。刘燕教授介绍与会的专家学者并代表北二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黄薇薇副教授回顾了北二外主办的“十月论坛”走过的9年历程,对我校比较文学专业特色之一——爱尔兰研究做了介绍,并对与会专家和会务组老师和同学表达了谢意,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文会友、交流学术、碰撞思想。

    戴从容教授通过分析谢默斯·希尼的自然诗、地名诗和幻景诗等类别,展现其所继承的爱尔兰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指出希尼超越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处理爱尔兰民间文化的方式。冯建明教授从政治、宗教、历史、语言等视角探讨了《为芬尼根守灵》中都柏林人的幽默,暗示了爱尔兰岛现代凯尔特人的无助和痛苦,也凸显了乔伊斯小说的“爱尔兰性”。陈丽教授介绍了爱尔兰新生代女小说家萨莉·鲁尼及其新作《正常人》,探讨了当代人心理创伤和情感救赎的普遍话题。李树春博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爱尔兰国宝《凯尔经》,阐释其制作历史、装饰艺术、典型书页、书写形式、海岛大写体及其历史影响。张艳威副教授讲述叶芝诗歌中的凯尔特民间神话、象征体系及政治性,揭示了其诗歌的“爱尔兰情结”。陈淑仪博士报告贝克特的《瓦特》的元小说结构无知和无能的语言特色,分析瓦特的失语症,指出贝克特的非语言文学探索是对语言的反抗,是“无”、对知觉回归的探索。胡继华教授则从从解构主义的哲学视角,探寻德里达心中的乔伊斯,提出了关于源自巴别塔的语言变乱的问题,展现两位影响20世纪思想的天才艺术家与哲学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各位发言者为在线听众来带了来自翡翠岛的诗情画意:从古老的凯尔特之书,到神奇的爱尔兰民间文化与带笑的幽默;从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叶芝、希尼、贝克特到现代文学大师乔伊斯,以及新生代女作家萨利·鲁尼,充满睿智而深刻的言说引发了在线听众的热烈回应。在讨论环节中,专家结合强调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爱尔兰文学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丰富多元特质。来自老中青学者的娓娓动人的学术讨论对年轻学子如何理解爱尔兰绚烂多彩的文化提供了切实可行之道。

    网上有约,学道不孤,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阻挡不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通过这次爱尔兰文学论坛,各位参与者对爱尔兰文学研究前沿动态有了全新的了解,拓展了我校与各高校之间的密切合作,会议在热烈而依依不舍的氛围中圆满结束,相约明年第十届“十月论坛”,继续无止境的学术对话。本次会议由北二外研究生院(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文化与传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哲学研究中心、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中心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英语学院楼209室  邮编:100089  中心信箱:britishstudies@bfsu.edu.cn